漂泊者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零点看书网www.xxdcj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邱华君也接着说道:“事实上,每次政变的收获者,多者十之八九,都是前朝乃或前前朝的高官,或者是显赫人家,亦或者是子女后代,因为他们拥有更多的人脉、知识、思想和财富。”
这使得我的思维又穿越到1329年以后,突然想起那还在读中学的时候,人们在游行的时候,满大街的人都一起大喊口号:“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还有就是当时人们常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想不到这两句话,今天再穿越到1329年前,在邱华君的解释下,我才真正悟透了,有意思。当然也有可能龙生鼠,老鼠生出凤凰来,那只有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就是那样,概率也太低了,毕竟万事皆有可能。
玄武门之变是指唐高宗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宗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结果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同时杀死四弟齐王李元吉的五个儿子,软禁唐高宗李渊,逼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在三天后继承皇帝位。
唐史上介绍的是,唐高宗李渊知道两个儿子被杀死了,就很痛快的把皇位,让给了次子李世民,自己去做太上皇了。这种可能也是有的,不过以现在的人之常情去分析,你杀死了皇帝的两个儿子,十个孙子,皇帝还把皇位让给你,自己高高兴兴的去做太上皇了?我想除非那个皇帝有病,否则就只有在被逼迫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这样做。
唐史上介绍大业十三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儿子李世民的大力支持下(当时18岁?如何支持他父亲?小毛孩就那么厉害了?)在晋阳起兵。义宁二年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封李元吉为齐王。三兄弟同时获得封号,这是可能的,毕竟打天下的时候,三兄弟的互相支持,帮助自己的父亲唐高宗李渊夺得了天下。
唐史上又介绍,天下平定后,李渊宠妃怠政,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武德年间,天下大乱,一直到贞观年间,天下还没有太平,可是唐朝的创始人李渊,作为一个有丰功伟绩的皇帝,在国家刚刚创立的初年,疆土未回,政局不稳的情况下,不是去创业,而是去宠妃怠政,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这种开疆辟土的大国皇帝,可能这样吗?
我想上述三点与理不通,不过,既然史书上,尤其是李世民编写的唐朝正史上,是这么写的,我们也只能想象了。
我想更能说的通的是,李渊想使太子、秦王、齐王各谋其位,相安无事,看起来这才是最大错误,没有把权力向太子集中,或者把太子之位直接让给二儿子李世民。不管怎么做,只能使让权力向一个儿子集中,这样也许有可能会避免骨肉相残。二虎相争的局面。结果由于李渊的想法错误(父子情深,手心手背都是肉啊),形成了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实力相等。为了皇位明争暗斗,你死我活。而太子面对功名日盛的李世民,又太注重兄弟感情,以为自己是当然的储君,不想过于用暴力,来对待自己的兄弟,同时,又想削弱一点李世民的权力,优柔寡断,太注重兄弟感情,这种不左不右的做事方法,才使李建成犯下了杀身之祸。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加上武德九年,突厥犯边,李建成趁机向李渊推荐李元吉为出征元帅,想借此把秦王府的精兵骁将掌控于自己手下。明显的消弱了秦王李世民的权力,同时也抢走了李世民手下的武将,被逼之下,李世民当然不会束手就擒。六月初四庚申日早晨,李世民在武将尉迟恭、侯君集和谋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君绰等人的协助下,在宫城北门玄武门设下伏兵。而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早晨一起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时,而秦王李世民突然出现,亲手射杀了自己的大哥太子李建成。李元吉也被秦王部将尉迟恭杀死。又杀去李建成居住的东宫、李元吉居住的武德殿,斩草除根,一块杀死十个侄子。这样描述,可能更说的过去。
李世民随即派心腹尉迟恭拥兵带甲入宫(正常情况下靓见皇帝是不准带兵器的),报告李渊说: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造反,秦王已将他们处决(太子造反,被普通的亲王镇压,就好像是说皇帝造反,被臣子镇压一样荒谬),特派我来保驾(实际上是让李渊承认既定事实,让位于李世民,更准确的说,就是为了软禁唐高宗李渊),李渊听后惊得目瞪口呆。3天后,高宗立秦王世民为皇太子,并颁诏书将所有军政事务交由太子处理(自己不再保留任何权利?)两个月后,李渊被迫退位,搬到后院居住,时年29岁的李世民即帝位,尊李渊为太上皇(自此李渊被软禁十年,七十而终,这是后话),这一点从情理上讲到还说得过去。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改国号为贞观年,自此开始了伟大的贞观之治。
我们再回头聊起,隐太子李建成也是才华出众,作为老大,对兄弟们有很深的感情,加之常年帮助父亲管理朝政,帮助父亲建立起很完善的官吏制度,是属于拥有正统的文官思想的,三弟李元吉武功盖世,脾气虽然暴躁,但很崇拜太子,和太子走动较近。
而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自小不爱读书,好勇斗狠,确实在战场里立了很多功劳,在建立大唐帝国的时候,开疆扩土,功劳很大,同时也在战争中,收降将、扩军队,培养只效忠于自己的军队中的高级将领,扩大自己的实力,手中握有兵权,如果这样解释,玄武门事变就可以说得通了。
上面我们主要说的是皇宫贵族们,在夺取皇位时候的血腥,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一下玄武门事变的由来和过程。
在刚刚诞生九年的李唐王朝的皇宫的玄武门外,发生了一场兄弟相残的惨剧,整个事件所牵连的人命高达数百人,甚至动摇了唐朝在河北的统治。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由于这场政变中的胜利者唐太宗李世民以后肯定对史书动了不少手脚,因此事件的真相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可以说,“一万个人心里就有一万个玄武门之变”,我们只有自己分析了。
点滴的、现存的唐代历史记录中可以看出一些描述,太子李建成也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这已是史学界公认的了,治国理政的才能还是很不错,因为贞观之治的制度基础就是武德年间打下的,只是当时李建成在唐高宗李渊身边究竟做出了些什么贡献,历史上的记载不多,正史中也不会大量描写。不过他确实比不上李世民而在军事谋略和政治谋略上的能力,也比不上李世民的心狠手辣、果敢坚决。同时李建成本身在军事上也没有太大的建树,一方面是因为李世民每逢战事就主动请缨;一方面是李世民更合适指挥军队,而玄武门之变是军事行动,同时李建成既软弱又不够狠毒,此消彼长,结果也肯定是这样的。
同时太子李建成在过去的9年里,耳根子又软,不考虑政治权力,不抓住军事力量。而是仅凭事情正确与否作出决定,无形中等于帮了李世民的忙,比如有一次,刘武周将要联合突厥袭占太原根据地的消息。这时李渊想要退兵回太原再作打算,很多将领都表示赞同,关键时刻,李世民挺身而出,慷慨陈辞,仍是说不动李渊,却把李建成说服了,表示赞同,这仗虽然打赢了,可功劳都归于李世民了。
李渊初得关中,由于洛阳有内应,就派李建成和李世民去攻打洛阳,很快便陷入了僵局。李世民再次分析形势,认为“关中未定,虽得东都亦不能固守”,不如回去算了。当时的关中割据势力还有西秦霸王薛举父子,而洛阳的守将王世充又是群雄中军事能力最出色的,洛阳附近则还有李密的几十万瓦岗军在等着坐收渔利,所以这个建议无疑是非常正确的。李建成作为主帅,听了点点头,认为弟弟说得有道理,立马撤军。虽然李建成,根据事实正确与否,作出的决定是对的,但却让副帅李世民,得到了更多荣誉。
不过,李建成去平定刘黑闼的二次起义时,听从了窦建德的降臣魏征等人的建议,采取剿抚并行的战略方针,终于彻底平定了河北,并由此在河北获得了极高的威望。这一手,比先前秦王李世民纯粹的残酷镇压,种下了了刘黑闼第二次反叛的种子要高明得多,这就证明了李建成的军事能力还是有的,起码治国并不全是靠武力的,这一点李建成就有他厉害的一面了。
李建成虽然优柔寡断,性格仁厚,但善待部下,唐高祖李渊起兵早期,李建成就带着李元吉和李智云在河东结交豪杰,为起兵拉人脉。后来的玄武门之变中,李建成有不少部将在见到李建成的人头后仍要反抗,玄武门之变后,河北有很多李建成的旧部起兵反对李世民,造成了河北的大动荡,说明了李建成也是有“人杰之表”,能得倒“士民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