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回家探亲 (第1/2页)
A紫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零点看书网www.xxdcj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今天是丁山他们连轮休,一大早他就来到军营大门旁的一间小屋,才发现这里已经挤满了家丁(这是一个小商铺,专门为家丁所设,商铺内的日常用品均按成本价出售)这也是孙凯为了培养军人荣誉和提高军人地位而设立。
掏出挂在脖颈上的狗牌让卖货的伙计看过,丁山买了一大袋白面馒头,一袋小米,十斤猪肉,一匹布,再来三十斤白面,弟弟丁海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能亏了身子,玻璃罩马灯也是家里需要的……。
如今丁山也算是财大气粗了,刚到手的一百两银子就放在腰间的挎包里,七七八八花了十两银子,丁山总算止住了购买的欲望,如今家里刚在王徐寨扎下根还很穷,什么都需要银子。
自打回到王徐寨军营,士兵们搂着银子都在兴奋的讨论两件事情,一件是回家后给爹娘盖几间敞亮气派的大房子,第二件事情就是抓紧时间讨一房媳妇,现在大家哪个不是百两身家,又都年轻,多是些未婚小伙,说来说去张二寡妇白、李家姑娘身段好都出来了,让一帮小伙子对娶媳妇更是热切。
在山东,尤其是乡下,体面的娶一个媳妇往往只要五两六银子就足够了,甚至几个杂面馍馍就能换一个出来逃荒的穷苦人家女子。现在众家丁的身价完全可以盖几间好房子,找个年轻漂亮的风光娶进门。
丁山把能想到的东西都买齐了,才发现七七八八堆在地上好大一堆。到门外唤了一个赶车的脚夫,脚夫一听去十里庄只要十个铜板两个馍馍即可。说着便麻利的帮丁山往驴车上搬东西。
如今王徐寨已是一片繁华的聚居地,军队和工坊的匠人带来了稳定的消费,各色大小商家也看到了这里的商机,开始在王徐寨卖地置业,周边的一些百姓趁农闲也开始朝这里汇聚,寻找一些零散活贴补家用,这名脚夫就是。
一身黑色保安服的丁山顶着清早的寒风走在路上很是醒目,王徐寨士兵衣服分常服(保安服)和迷彩作战服,并根据级别佩戴肩章,在这个时代的大明穿这种衣服的可是蝎子拉屎独一份。
黑色的上衣垂直一排五个铜扣,腰间扎着白色的武装带,笔直的裤腿更显示出军人挺拔的军姿,现在王徐寨已经没人觉得稀奇古怪,年轻的小伙都用艳羡的眼神看着这些人。
如今莱州、登州、青州早就传开了,在孙千户手下当家丁吃的、穿的、用的比地主老爷只高不低,只要能当上家丁,不用两月廋身子胖了个子也长高了。
五个月的训练,五个月机械的重复,加之经过战火的洗礼,怎么走路都已经成为一种条件反射。一身戎装的丁山,走在路上不时遇到正在田里顶着寒风整修水渠的庄户们无数羡慕的目光。
小冰河时期的干旱还要持续几年,抗旱自救是眼下最重要的工作,在孙凯不遗余力的支持下,整个王徐寨的人马都乘着冬闲在各处大兴水利,密密麻麻的水渠和新挖的大口灌井在新开垦的土地上随处可见。
丁山一家是今年夏天到王徐寨的第一批流民,原先在老家河南有几亩薄地,由于田赋极高加之连年干旱,交完田赋后所剩无几,一家生活过得十分拮据,他对自己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饥饿,每天一大早就被饿醒,然后喝水好让自己撑到午饭时,这使得他走起路来满肚子水晃荡,发出‘咣咣’的声音,这声音从记事起就伴随着他。
可就这样的日子也没过长久,闯王来了,所过之处犹如蝗虫过境一片荒芜,接着是比流贼更狠的官兵,兵匪往来便是百姓想安于贫苦努力耕种也不行,丁父只得带着全家逃荒到了山东,一路上十八的丁山和十三岁的丁海凭着小强般顽强的生命力走到了王徐寨,才有了一口稀粥。
直到进入家丁队,他才吃到第一顿饱饭,有了第一身新衣服,丁山就想,爹亲娘亲孙大人最亲,那个时候丁山就有了念头,这辈子就给孙大人卖命了,谁让第一顿饱饭就是孙大人给的呢。
丁山一家被张茂才安排在王徐寨南十里刚建成的十里村,一家四口分了分了二十亩地,千户所只收每亩五斗的地租,今年冬小麦的种子也是千户大人给的。
驴车进了村子,三三两两的村民正扛着锄头准备出村开始一天的劳作,走在前面的丁山一下就被认出来了。
“这不是丁家的小子么?”
“小山回来了。”
不断的有人打招呼,丁山也不断的给人回礼,都是一个村子里的,怠慢了谁都不好。
正在门口准备去捡柴火的弟弟看到丁山赶紧一溜烟的跑回去报信,听到儿子回来了,丁山的父母急急忙忙的跑了出来,丁海紧随其后,跑的更是欢快。